back
Go to home
LINE社群
search
主頁
搜尋
指南
Search OpenChats or messages
Open search area
Back
search area
search
Close search area
以智慧手機版LINE查看
立即掃描此行動條碼,透過智慧手機版本的LINE體驗社群功能吧。
主頁
搜尋
指南
台灣四念處學會
成員79
記事本19
護持佛陀四念處,推廣隆波帕默尊者暨隆波體糸尊者、老師法談、法文教導。
open desc text
以LINE開啟
下載LINE應用程式
專屬推薦
心
佛教 學佛 佛法 佛學 禪修 修心 修行 共修 菩提 念佛 菩薩 慈悲 淨土 心靈 解脫 因果
成員1504
3 小時前
內觀靜心研究社
研究靜坐,內觀,禪修技巧,不限宗教。 #靜坐 #內觀 #禪修 #修行 #身心靈
成員71
9 小時前
內觀教育禪林法友
社群簡介: ●緣起:「大溪內觀教育禪林」為林崇安教授於2000年購建,作為佛法教育和內觀禪修之用。林教授是中央大學太空科學所教授退休,曾於法光、圓光、中華佛研所傳授漢傳、藏傳和南傳的佛教宗派思想、止觀禪修和因明學等課程。1975歸依三寶後,從淨空法師、劉銳之上師、歐陽無畏喇嘛、唯覺老和尚、惠忠禪師等學習漢藏佛法。1995年起,又陸續迎請南傳佛教的葛印卡老師、蘇諦南法師、隆波通、讚念長老來台傳授內觀禪法,也於禪林舉辦研習帕奧禪師和隆波帕默的禪法(註:今日這些禪法大都有團體在台運作)。 ●目前疫情期間,每週一次於線上進行「內觀教材研習」,分享於YouTube頻道,方便大眾參考、複習。 ●內觀教育禪林法友LINE社群,是一非正式的組織團體,社群法友們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相互勉勵,各自自修(教授之語)。歡迎法友們分享正法相關的知識、活動、訊息。 ●教材簡介:林教授將歷年的佛法教材和著作製成 PDF 檔和影音頻道供大眾分享: (1)林崇安教授文集 http://www.ss.ncu.edu.tw/~calin/ 本網頁收集[佛法教材] 120 冊,[佛法論文集] 260 篇,[六祖壇經專集]經論50篇。 (2)YouTube 影音頻道:「佛法教材研習」共 63 檔,解說《雜阿含經論會編》的要義。「內觀教材研習」共 157檔,解說佛教心理、內觀經文、阿毗達摩論等。 #內觀 #insights #內觀教育 #內觀禪修 #葛印卡老師-十日內觀課程 #蘇諦南法師-阿姜達摩多羅內觀法 #隆波田-動中禪 #隆波康懇(甘恬) #安嘉利老師 #甘澎老師 #阿姜朱連 #阿姜讚念長老-中道解脫內觀法門 #林崇安 #內觀禪林 #內觀教育禪林
成員127
9 小時前
本在雜阿含禪經閣
這是『原始佛法』交流園地,以學修雜阿含與相應部的經法與禪法為主,歡迎朋友們,相互尊重,善解善待,理性探討,學習解脫之道。 請尊重這是個『原始佛法』的園地,其它教法或非佛法請至相關社群分享,無需在此分享。 請勿分享怪力鬼神、感應加持、消災避凶、冤親債主、化解因果...等依他力離自依、依迷信離法依的訊息,給有心學習原始佛法者一個純淨空間。 #正念 #覺知 #四念處 #禪修 #四聖諦 #十二因緣
成員48
【楞嚴經-淨界導師】
成員178
15 小時前
祇樹給孤獨園
引用祇陀王子捐樹、給孤獨長老獻園地故事,願十方慰勞共我語言。 ☸️ 論壇就像現世縮影,要實現怎樣的身語意都是個人選擇,管理員不是裁判,不做任何干預,惟請自淨其意,個人造業個人擔。 🙈願尊重善知識: 若未修心,易見師過;懷恭敬心,因我禮汝。 🙉願隨喜恆順: 生命經驗沒有對錯,與善相應,依次遞進便是個人選擇。 🙊願小大顯密總能修: 了解佛陀教導的流變史,在南傳、漢傳、藏傳過程皆有因緣,不互相貶抑。 #佛陀 #佛法 #佛教 #佛學 #南傳 #大乘 #藏傳 #正念
成員68
苦滅禪堂
#根據佛陀的教法,我們可將眾生的苦分為三類: 第一類的苦稱為「苦苦」,含括生理和心理上明顯的痛苦不適,我們輕而易舉地知道這是苦。這種苦基本上屬於感官層次,諸如不愉快、痛苦的經驗或覺受。偉大的西藏大師班禪洛桑卻吉蔣稱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他提醒我們,即使是動物也會努力避免生理的苦痛。 第二類的苦是「行苦」。儘管某些經驗或覺受當下可能是愉悅而可意的,但它們的本質遲早會變化,成為不圓滿的經驗。換句話說,那些經驗是無法持久的;可意的經驗最後將被中性的經驗或不可意的覺受取代。假如可意的經驗沒有改變的本質,擁有一次快樂的經驗,我們就可以永遠、持續地快樂。 如果經驗的本質是可意的,那麼我們與該經驗接觸得越久,我們會越想追求快樂。然而事實上,我們越是追求可意的經驗,越容易產生幻滅的覺受。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行苦」之苦。讓我簡單舉一個「買新車」的例子: 剛開始幾天,這個人快樂極了,對於付出的代價極為滿意,不斷地為車子清理和上蠟,甚至想睡在車子旁邊,寸步不離。一段時間過後,他不再感到高度的興奮和喜悅。也許,他開始認為有車是稀鬆平常的,或者他開始後悔沒買更昂貴、更流行的車種。漸漸地,擁有車的喜悅減少了,最終會變得不滿足,同時渴求其他更新穎的車。 這故事說的正是佛教所謂的「行苦」。 行者需要培養覺知並認識行苦。行苦的覺知並非佛教徒才有,在禪修的非佛教徒之中,也有人希望從「行苦」中獲得解脫。 第三種苦最為重要—無所不在的「壞苦」。這是指我們尚未覺悟,還被煩惱及其原因(不了知諸法實相的根本無明)所束縛。佛教主張:只要我們受制於根本無明,我們便會受苦,因為無明的本質就是苦。 如果我們想培養最深的智慧,我們必須了解最深、最無所不在的苦(壞苦)。反之,解脫「壞苦」就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解脫、真正的寂靜狀態。光是解脫「苦苦」並非真正的息苦,解脫「行苦」也亦非真正的息苦。但是,解脫「壞苦」(從苦根源完全解脫)就是真正的息苦與解脫。 往生人、天善趣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苦苦」解脫,世間定則可以獲得行苦的解脫。例如透過深定的修習,行者可以達到四禪或四無色定。在第四禪和所有四無色定中,有情可以從苦樂的覺受中解脫,捨念清淨,但一出定又會有苦樂的覺受。因此,輪迴的眾生也可以解脫「苦苦」和「行苦」。解脫「壞苦」才是真實的佛法,讓我們遠離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這個解脫之道稱為「佛法」。
成員196
3 小時前
法音宣流.善法利生社群
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佛菩薩對宇宙人生生命真相至善圓滿的教育,是師道,是教育、哲理、科學、信仰的結合體。 本社群為佛教、慈善、公益之社群,以宣揚佛法、人生哲理、善法交流、淨化人心為宗旨,願有助於安定眾生之身心,進而提昇佛法涵養及修行之德行,成就道業,續佛慧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法雨普澤芸芸蒼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的教育。
成員365
剛剛
還有其他眾多社群等您來探索
顯示更多